新课程(中)
主办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
国际刊号:1673-2162
国内刊号:14-1324/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9479 人次
 
    本刊论文
关于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思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将改革后的新课程的优点完全展现出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作为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我也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现就如何使化学新课程改革有效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272511.htm
  一 从心理上接纳新课程、新教材
  有一部分老师已经使用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旧教材了,旧教材的编排思想已经在这些老师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改用新教材后,老师们很不适应,甚至觉得新教材的安排还没有旧教材合理,对新课程、新教材很排斥。如果以排斥的态度来看待新课程、新教材,必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因而也就无法领悟新课程的要求,看不到新教材的特点和长处,也就无法很好的利用新教材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对新课程改革抱着反对态度的老师是无法适应课程改革而且是在阻碍着课程改革的,这样的老师是不可能有效开展化学教学的。对于新课程、新教材,应该用接纳的态度来看待。只有接纳新课程、新教材,才能用研究甚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新课程、看待新教材,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新教材。
  二 利用课标指导教学
  第一,通读。对于许多老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通过通读,我们可以发现新旧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不同。新教材是分了好几个模块的,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定位、包含内容,了解各个内容在不同板块(在化学1、2和选修模块)中的要求。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内容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出现,这就有必要弄清该内容在必选和选修中的各自要求。如原子结构知识――在必修1和必修2中都涉及,原电池内容――在必修1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均涉及。像这样在多个模块中都有出现的内容,我们会注意到,在不同的模块中,同一内容的要求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了解了这种差异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教学难度的把握了。像原电池内容的教学在必修1中,应该就只要求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形成原理,以及掌握一些较简单的原电池反应,而不能过深过难的挖掘教材。一些较复杂的原电池的反应式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就应该放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进行教学。明确差异是避免教学过深、过难的“法宝”,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学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了。
  第二,研读。此时,不仅要明确各个主题包含哪些内容,更要理清相关内容的关系或定位。如《化学1》主题三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要涉及常见无机物相关知识,可新教材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内容也安排在这里。显然后者不属于元素化合物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去揣摩“课标”如此安排的意图。同样的,元素有100多种,课程标准为何只是明确提出Na、Al、Fe、Cu和Cl、N、S、Si等八种元素?又如,课程标准为何不设立“有机化合物”这一模块,而是将有机化合物安排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中?这样的安排和传统的有机物的学习有怎样的差异?等等。只有精心研读,用心感悟,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
  第三,结合备课回头读。备课时,应该根据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再次阅读“内容标准”,做到明确课标对该内容在所在模块中的要求。这一“回头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自然能感觉出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的重要性,遗憾的是,我们有多少老师,将习题集奉为教学的“最高指示”,而将“课程标准”这一真正的“最高指示”放在一边,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
  三 研究栏目功能
  打开课本,老师们将会发现,新教材和过去教材相比,一个重大的不同是增添了许许多多的栏目。在新教材中,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概括・整合”等活动性栏目以及其他一些资料性栏目。老师们应该明确,这些栏目不仅仅是一种摆设,而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备课时,势必就要研究栏目提出的任务、所承担的功能,并在明确任务和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栏目的功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1)初中化学教学究竟要求到什么程度?高一新生具有怎么的学科基础?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必须去学习研究一下初中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2)高考怎么考?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考试题中的要求和体现如何,这是我们老师们所陌生和头痛的问题。但我们要相信,高考一定不会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3)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后,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课堂教学讨论、交流等学生些许活动后,必须认真做好归纳整合工作。通过归纳整合,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归纳总结等,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
  虽有诸多问题,但前途光明。我们信心百倍,合力再登攀,何惧阻拦多!。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使“课改”结出丰硕的成果。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新课程(中)》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新课程(中)》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